在2018年10月1号至2018年10月5号期间,我有幸在德国不来梅参加了第69届国际宇航大会。国际宇航大会自1950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是世界航空航天界的最大盛会。本届大会为期5天,由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宇航科学院、不来梅大学应用科技和微重力研究中心、国际空间法学会等联合主办。这次会议6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宇航员、航天机构、企业代表、专家学者与青年学生等出席会议。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出席交流活动时介绍了中国的航天计划,并表示中国将扩大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贡献。多家中国航天企业和机构携新技术和新产品参展,广受关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本次展示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各类航天器模型、航天零部件和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的应用。其中,他们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这套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目前拥有54颗卫星,后续计划扩容超过300颗,能为地面固定和各类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甚至为深海大洋、南北两极等地提供宽、窄带结合的通信保障。同时参展的还有“火星探测器”模型。“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目标是在一次任务中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环绕器携带巡视器飞往火星并在接近时制动,进入环火星轨道后开展环绕探测,择机释放巡视器;而巡视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后分离释放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同时,轨道上的环绕器可以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则重点展示了其用于商业航天发射的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和“五云一车”工程,即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及飞行列车六大商业航天工程。据介绍,快舟系列火箭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高入轨精度等优势,在展会上受到发射市场的高度青睐。“五云一车”工程则在空中局域网、浮空机动平台、低轨窄带卫星通信系统、天基宽带互联网、新一代空天飞行器和高速飞行列车等领域各有侧重,展示了企业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布局。
民营航天企业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研制中的“朱雀”系列火箭模型。据介绍,他们重点打造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长48.8米,起飞推力可达26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4吨,将使用自主研发、燃烧液氧甲烷清洁燃料的“天鹊”发动机。发动机将在今年年底完成系统性测试,“朱雀二号”计划在2020年发射升空。
我的口头报告《Trajectory Optimization for Powered Descent and Landing of Reusable Rockets with Restartable Engines》被安排在了大会第四天下午,报告内容主要是考虑发动机能力受限情况下,可重复使用火箭动力着陆轨迹优化计算框架的设计。在报告的问答环节以及报告结束后,我与国内外的几位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非常感谢学校和我的导师邵之江教授可以给我这次机会资助我参加国际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有机会可以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有近距离的交流与接触。整个会议下来大概听了关于可重复使用火箭和深空探测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相关的二十场汇报,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来自航空航天领域工业圈和学术圈的最新科技与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