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下面简称控制学院)始建于1956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和控制学科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现有“自动化”“机器人工程”2个本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2个一级学科,“电子信息”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等5个二级学科。
控制学院科研基地综合状况位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建有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教育部“信息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的依托单位。2017年和202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科。
控制学院始终以“创新科学思想、研发前沿技术、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深耕智能感知与特种检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高端控制装备与系统、工业控制网络与系统安全等学科方向,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辐射”的链条式发展特色,在解决国民经济关键行业重大需求、产学研结合、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茅。共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其他国家级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控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青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
控制学院以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化解国家心腹大患为己任,瞄准重大工程和装备运行控制关键难题,引领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高端智能控制装备等硬核技术持续创新,赋能钢铁、能源、石化、核电等行业并得到大面积推广,有效支撑了产业进步,保障了产业安全。在重大平台基地、高端控制装备、系列国际标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引领技术创新,在国内外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高层次人才
(一)研究方向
1.新一代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工控芯片、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知识自动化、大规模系统优化、分布式协同调控、智能制造、智能工厂等;
2.重大关键设施综合安全:工控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网络安全、安全检测与评估、安全防护与防御、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工业安全协议、安全算法、密码学等;
3.智能机器人与自主无人系统:感知器件与解析方法、智能成像与环境认知、运动控制与实时规划、协同决策与智能集群、深度学习与计算智能、智能驾驶与未来交通等;
4.减碳增效智能系统: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智能感知与决策、智能评估与预警、高适应性光学检测、微纳检测技术与仪器、生物感知、量子感知、量子计算测控等。
(二)岗位及待遇
两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可先申请后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大学长聘正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其岗位及待遇采用一人一议方式确定。
(三)联系方式
请申请人发送个人简历至lixuhua@zju.edu.cn(学院联系人:李老师;电话:+86-571-87951135)。
二、百人计划研究员
(一)招聘岗位
岗位1:边缘计算与智能系统
边缘计算硬件架构设计、高能效电路及系统研发、边缘场景计算感知融合设计、边缘场景下具体AI的全栈式软硬件设计、边缘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和部署等相关方向的研究,具有扎实的数学、电路和算法设计基础,和较强的系统研发能力。
联系人:程老师(lunarheart@zju.edu.cn;saodiseng@gmail.com)
岗位2: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
面向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相关软硬件固件、协议、程序、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等,开展系统安全分析、测试、评估、监测、响应等技术研发、以及工具装备研制。具备相关理论技术基础,扎实的工程能力。有USRP、P4等相关研发经验优先。
联系人:程老师(lunarheart@zju.edu.cn;saodiseng@gmail.com)
岗位3:工业人工智能
研究钢铁、冶金等工业过程智能感知、优化控制、精准诊断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发高端控制装备与工业软件,支撑钢铁等行业工业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等。
联系人:程老师(lunarheart@zju.edu.cn;saodiseng@gmail.com)
岗位4:网络科学与大数据
主要从事网络科学与大数据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研发,包括网络系统综合性能分析、网络大数据挖掘、时空大数据分析、流式数据分析、实时数据库等相关方向的研究,具有扎实的数学和数据分析基础,和较强的系统研发能力。
联系人:程老师(lunarheart@zju.edu.cn;saodiseng@gmail.com)
岗位5: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包含且不限于机器人传感技术、微流控和微传感器、过程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与软测量、复杂参数无损检测或环境监测与预警等。
联系人:黄老师(zy_huang@zju.edu.cn)
岗位6:微机电系统与微型机器人
面向微机电系统和微型机器人感知的迫切需求,研究基于微机电技术与智能材料的新型微机电传感器、执行器与微型机器人。要求应聘人员熟悉微机电系统、微机电器件设计与仿真、微加工工艺、智能材料合成、微小传感器和执行器设计等。在微小传感器、执行器以及微型机器人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研究积累。
联系人:黄老师(zy_huang@zju.edu.cn)
岗位7:工业智能与大数据解析
针对工业互联网环境下的大规模制造系统信息感知、在线监测和优化控制需求,研究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工业认知和分布式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研发面向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的分布式工业智能系统与工业软件。
联系人:宋老师(songzhihuan@zju.edu.cn)
岗位8:生物传感器与分析仪器研究
具有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具有从事生物电子器件、基因芯片或蛋白质芯片等生物芯片的研究经历的科研和教学人才,开展生物传感器/分析仪器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联系人:徐老师(whxu@zju.edu.cn)
岗位9:柔性传感器
基于人机交互以及人机协作技术的发展,研究电容式、电阻式、压电式、摩擦电式为代表的多种传感器,包括柔性传感器在软体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运动辅助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联系人:徐老师(whxu@zju.edu.cn)
岗位10:智能移动计算平台
面向机器人的专用芯片,降低对通用性能的要求,充分优化移动算法性能,实现低散热、长续航、高智能的自主移动,推动重要领域的关键应用。具体方向包括芯片架构设计、计算建模及架构设计、算法硬件化协同设计、传感器-信号处理一体化设计等。
联系人:徐老师(whxu@zju.edu.cn)
岗位11:全局优化求解器及分布式计算研究
针对确定性全局优化求解器自主研发缺口,研发大规模分布式优化求解引擎及融合人工智能的加速算法,提升复杂工业场景中的优化决策质量及计算能力。具体方向包括分布式全局优化算法研发、工业级混合整数线性或非线性优化求解器设计、结构设计/制造/物流等复杂工业场景的解决方案设计等。
联系人:徐老师(whxu@zju.edu.cn)
岗位12: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针对工控网络安全保护国家需求,开展工控系统脆弱性分析、验证、评估、防御防护等研究,解决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卡脖子”“捅刀子”问题。具体方向包括安全分析、安全评估、安全防护以及密码学等方向的方法、算法与应用研究等。
联系人:徐老师(whxu@zju.edu.cn)
岗位13:机器人智能决策
基于控制理论、运筹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以反馈控制和数学优化方法为基础理论,借助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侧重于机器人和多机器人系统的智能控制、规划和决策调度研究,从系统层面提高多机器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联系人:徐老师(whxu@zju.edu.cn)
岗位14:新能源汽车控制与优化
针对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需求与发展,具有电力电子、自动化、新能源技术、交通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与工作经历,研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电池管理技术、微电网的控制与优化、智慧交通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并能够推广相关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
联系人:徐老师(whxu@zju.edu.cn)
岗位15:一体化多传感器设备的研发、标定和融合
面向智能移动机器人、自动驾驶以及混合现实等的3D感知与自主导航需求,设计并研发集成多传感器和多源信息的智能感知单元,开展高精度、强鲁棒、高效率的多模态感知方法研究,推动重要领域的关键应用。具体方向包括一体化多模态智能感知单元的设计研发、组合定位与建图、多传感器概率融合、传感器在线自标定、多模态学习、最优状态估计等。
联系人:徐老师(whxu@zju.edu.cn)
(二)要求及待遇
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担任长聘-预聘体系教职、入选或有潜力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或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的优秀青年人才及其他水平相当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年薪40-55万元,提供100-300万科研启动经费,安排研究生招生名额。可申请租住学校教师公寓,不申请入住者年薪将适当提高。
(三)职业通道
优秀青年人才按预聘制管理,预聘期6年(已有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教职经历的百人计划研究员,聘期可为3年),职业发展通道为申请长聘教职。
(四)招聘流程
1.申请人提交个人材料
申请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个人信息到学院联系人李老师或相关岗位联系人邮箱,并注明申请的具体岗位和人才类别。个人信息应包括个人履历、研究方向、近五年业绩、学术贡献及成就、具备的核心能力等。申请人需就业绩、成就等信息提供详实的证明材料。
2.学院相关团队及研究所初审
相关研究团队对申请人进行初审,并提交初审通过的申请人材料以及相关教授书面推荐信到所在研究所进行复审。
3.学院、学部、学校评审
学院对研究所复审通过的申请人启动正式评审程序。申请人将应邀参加学术报告、教学试讲、面谈和面试等评审环节。学院提交通过人员到学部及学校评审。
4.办理入职手续
通过各评审环节的申请人根据学校要求,按时办理报到入职手续。
三、专职研究员
(一)要求及待遇
国际高水平大学担任教职或从事研究工作,或者在著名研究机构或公司从事研究工作,或者具有相当学术水平者(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者优先);年龄38岁以下(对具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
年薪15-30万。可申请租住学校教师公寓。聘期内表现优秀者可按学校相关规定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职业通道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工作表现优秀的专职研究员,可应聘学校研究为主岗位,申请晋升为高校教师副研究员、研究员职务后聘任到相应岗位。
(三)招聘流程
1.申请人提交个人材料
申请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个人信息到相关团队或平台联系人邮箱。个人信息应包括个人简历、近五年业绩、意向团队或平台等。申请人需就业绩、成果等信息提供详实的证明材料。
2.学院相关团队及平台遴选
相关研究团队或平台对申请人进行遴选,初步确定基本薪酬标准以及相关工作条件。
3.学院、学校评审
学院对研究团队或平台遴选通过的申请人启动正式评审程序。申请人将应邀参加现场述职等评审环节。学院提交通过人员到学校审批。
4.办理入职手续
通过各评审环节的申请人根据学校要求,按时办理报到入职手续。
四、博士后研究人员
(一)要求及待遇
知名高校近期毕业的优秀博士,有较好的学术发展潜力和合作精神;年龄35岁以下。
年薪15-30万。在站期间可申请租住学校教师公寓。人事关系进入学校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年及以上的,可按学校相关规定申报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联系方式
申请人员可直接与合作导师联系,也可提交个人材料至lixuhua@zju.edu.cn(学院联系人:李老师,电话:+86-571-87951135)。
学院长期公开招聘,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学院,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