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通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思政 > 日常通告
关于选拔参加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摄影竞赛作品的通知
时间:2016-10-14 来源:研究生思政办 编辑:yjssz 访问次数:349

   根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关于举办浙江省第届大学生摄影竞赛的通知》,为推动我校摄影人才的培养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丰富大学校园文化,鼓励大学生用摄影作品讴歌“美丽中国”、展现对“中国梦”的追求与向往,引导大学生提高摄影专业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经本科生院教研处研究,决定举行浙江省第届大学生摄影竞赛作品选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主题

   家园”

   “家园”在汉语中是对出生和栖居之地的经验性表达。它寄寓着熟识、亲近、眷恋、舒适等情感因素,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家园也成为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核心,是经久不衰的追求之一。人们在心灵深处寻找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难以言说的情怀,或者说是一种重返家园的精神呼唤,因此重返家园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逻辑。

    竞赛旨在启发年轻学子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竞赛主题无意将同学们的创作限定于一个狭隘的“家园”概念。“家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的意义,追寻的过程也是精神上的回返溯源,是起点也是归宿。

二、参赛对象及选拔方式

   本届竞赛分专业组,非专业组,网络组,手机摄影组

   专业组,非专业组参赛对象为浙江大学所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含2016应届毕业生),参赛作品均要通过校内竞赛选拔统一寄送。

   网络组、手机摄影组参赛对象为浙江大学所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含2016应届毕业生),通过网络自由投稿。手机摄影组作品须为手机拍摄作品。

    我校学生可以作为非专业组参赛对象,也可以自愿参加专业组比赛,但专业组参赛对象不得参加非专业组比赛,包括本科和研究生。

三、参赛要求

  1. 所有作品必须是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原创作品。若有知识产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纠纷或争议,其法律责任由投稿者自行负责,与主办方无关。

  2. 作品不得添加水印和边框。纪实类作品除适度的影调、色彩、反差调整外,不得改变原始影像。

  3. 竞赛组委会对参赛作品拥有公开出版、展示、展览、推广宣传和在有关媒体报道等非赢利性的使用权,不在另付稿酬。参赛作品一律不退还,请参赛者自行备份。

  4. 一经投稿即被认为作者完全同意本参赛要求。对违反本参赛要求的作者,竞赛委员会有权拒绝其参加比赛或撤销奖项并通报作者所在学校。

四、竞赛规则(具体要求见附件1)

   专业组非专业组:不接受个人投稿,作品须参加校内选拔。分纪实类、艺术类、商业类3个类别。竞赛只接受电子影像文件稿件,纸质作品需电子化处理后以电子文档方式参赛投稿,JPEG格式,照片文件命名方式统一为“浙江大学-作者姓名学号、手机号码(长号)、邮箱地址-作品类别、作品题目序号”。组照每组4幅-10幅,文件名需编写顺序号。多张拼成1个图像文件视为1幅作品。照片长度不少于3000像素,每件作品除标题外,应有简要作品说明,所有数码照片需提交原始图像电子文档,胶片拍摄作品在答辩时提交作品底片。网络组作品像素在1.5-2M之间。

    每件作品作者署名仅限1位、指导教师数仅限1位。每件作品仅可投一个组别的一个类别,在不同组别、类别中重复投稿的作品一经发现将被取消比赛资格。已投网络组、手机摄影组的作品仍可被学校选送参加专业组、非专业组比赛,如被学校选送参加专业组、非专业组比赛即默认为退出网络组、手机摄影组比赛。

   网络组:只接受个人网上投稿。由作者通过腾讯•大浙网的“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摄影竞赛网络组”专题网页投稿并网上提交参赛报名表。

   手机摄影组:只接受个人网上投稿。由作者通过“快拍快拍”网站的“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摄影竞赛手机摄影组”专题网页投稿并网上提交参赛报名表。

五、投稿邮箱及截稿日期

   截稿日期:我校参加选拔的竞赛作品于20161017日截稿。

   邮箱投送地址:FOTOZJU@126.com(暑假期间都可以接收稿件)

   联系方式:0571—88206242,13758270565姜海老师;13506817192 高念华老师。

   投送地址:紫金港校区东二教学楼206室,现代教育多媒体教学管理中心。

             紫金港校区体育馆103室公共艺术教育中心。

六、奖项设置

   专业组、非专业组作品分组、分类设奖。

   网络组获奖、手机摄影组获奖作品分别为18件,两组每一类各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作品选拔与评审

   参选作品截稿之后,学校将组织有关专家和摄影老师对申报作品进行选拔评审,并最后确定参赛作品上报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竞赛办公室,参赛费用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本科生院教研处

                                                      201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