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月21日上午,控制学院组织2021年第四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简称“浙大艺博馆”)开展实践教育活动。2021年第四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浙大艺博馆位于紫金港校区西南端,总面积2.5万平米,由展厅、库房、方闻图书馆、修复展示室、实物教室、报告厅、研究室、教育活动区等组成。近期,“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简称“大系”)在此盛大启幕,集中展出了这一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供大众纵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围绕“数字化汇聚”和“数字化分享”主线,浙大艺博馆讲解员马皓月同学向同志们详细讲解了大系文化工程的背景、目的、重要成果和后续规划。目前,各项成果已分门别类地排列在国宝珍品馆、“国光新辉”和“观无尽藏”两个专题馆和一个特色馆中。据马皓月介绍,所有展馆均展出的是数字化书画类作品,其中国宝珍品馆汇聚了一些别具意义的名作,历史渊源从宋代横跨至清代;两个专题馆陈列有西域美术艺术品;最后的专题展完整呈现了运用现代科技对佛光寺建筑进行数字化采集的过程,实现了传统绘画和建筑的活化。
同志们一边走,一边看,唐朝的《步辇图》《簪花仕女图》,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寒林重汀图》,宋朝的《摹张萱捣练图》《千里江山图》,一件件中国古代稀世珍宝无不让人大饱眼福。参观学习过程中,讲解员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互动问答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同志们探索历史典故,领略异域风情,学习文物采集与保存等多方面的考古与艺术知识。艺博馆利用数字化技术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传达历史智慧,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坚定了同志们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李明宇同志表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极大开拓了眼界,尤其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颜真卿西亭记残碑”印象深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沉淀令人着迷。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身处全球化浪潮,要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历史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坚实的文化屏障。
季钰晓同志表示,艺博馆内由3D打印技术实现的云岗十二窟令人叹为观止,一方面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生动实践,另一方面对各位工作者排除万难,将众多艺术作品数字化扫描和存档,感到深深敬佩。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文物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教育,同志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未来定把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好、弘扬好。
控制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