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名称
|
等级
|
完成人
|
单位
|
1
|
多学科融合 国际化拓展--生物系统工程专业创建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
一
|
应义斌 王剑平 何 勇 邬小撑 郭亚芳 邵玉芳 赵文波 王 俊 冯水娟 泮进明
|
生工食品学院
|
2
|
计算机类本科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
|
陈 纯 何钦铭 陈 越 陈根才 陈德人 庄越挺 杨小虎 陈天洲 应放天
|
|
3
|
工程图学教学资源库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
一
|
谭建荣 张树有 焦永和 陈锦昌 肖银玲 施岳定 雷建兰 马晨华 陆国栋
|
|
4
|
构建职业辅导长效机制,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一
|
金海燕 林夏芬 谢红梅 朱连忠 沈雄白 叶高翔 姒健敏
|
|
5
|
自主创新型、开放共享式本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
|
陆国栋 孙 健 张宏建 王家平 赵川平 姒健敏 楼程富
|
|
6
|
东部高校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浙大西部MPA十年探索
|
一
|
张 曦 陈子辰 姚先国 徐 林 严建华 包迪鸿 钱雪亚 章丽萍 郁建兴 徐伟红
|
|
7
|
基于一级学科的农科高水平博士生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一
|
张国平 曹家树 叶恭银 周雪平 楼成礼 袁熙贤 余小林
|
|
8
|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实践
|
一
|
杨 卫 王树国 来茂德 周 玉 严建华 丁雪梅 沈满洪 甄 良 陈凯旋 宋 平
|
|
9
|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一
|
来茂德 杨树锋 章丽萍 瞿海东 严建华 叶恭银 陈慰浙 蒋国俊 陈谷纲 张宏建
|
|
10
|
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创建能源与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
一
|
岑可法 高 翔 胡亚才 俞自涛 陈 炯 金 滔 倪明江 骆仲泱 邱坤赞 陈惠玲
|
|
11
|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
|
一
|
陈德人 李 琪 吕廷杰 陈 进 王 东 胡 桃 华 迎 魏修建 刘 渊 冯 雁 张仙锋 郑小林 徐林海
|
|
12
|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全面实施
|
一
|
陈季强 陆 源 夏 强 罗建红 胡小君 周 韧 魏尔清 凌树才 俞 方 黄 河
|
|
13
|
面向大类人才培养,强化创新能力,构建电气类基础课程集成教学平台
|
一
|
韦 巍 姚缨英 杨敏虹 张伯尧 范承志 阮秉涛 王小海
|
|
14
|
构建研究性学习“四大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
一
|
楼程富 潘云鹤 姒健敏 毛一平 颜洽茂 谢桂红 顾建民 金娟琴 吴巨慧 魏志渊
|
|
15
|
环境资源类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
一
|
陈英旭 郑 平 林咸永 王美青 张建英 倪吾钟
|
|
16
|
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一
|
何莲珍 陈慰浙 方 凡 赵张耀 陈伟英 徐 沁
|
|
17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和评判参考标准
|
一
|
马庆国 杨德礼 李京文 汪 蕾 陈宏民 吴晓波 胡旭初 胡祥培 魏 江 陈明亮
|
|
18
|
构建土木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
一
|
金伟良 董石麟 姜秀英 丁元新 蒋建群 华 晨 俞亚南 陈水福、章军军
|
|
19
|
依托优势学科,探索和实践光学工程本硕博人才一体化培养新模式
|
一
|
刘 旭 刘向东 刘玉玲 何赛灵 岑兆丰 郑晓东 白 剑 王晓萍 李晓彤 吴 兰
|
|
20
|
基于”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理念,构建按大类培养人文学人才的新模式
|
一
|
廖可斌 盛晓明 沈 坚 吴秀明 高晖 王海英
|
|
21
|
长三角高校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
|
叶 民 张 聪 周向峰 丛 峰 朱 明 潘海涵 徐定华
|
|
22
|
研究型大学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与构建
|
一
|
郑 强 陈红胜 徐 雷 章丽萍 陈 劲 葛盈辉 龚黎坪 上官勇刚 杨红梅 罗海萍
|
|
23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和整体性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
|
二
|
段治文 王玉芝 吕有志 马建青 张应杭 王 勤 卢旭东 王 瑾
|
|
24
|
多层次、创新型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
|
二
|
褚 健 孙优贤 宋执环 荣 冈 王 慧
|
|
25
|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二
|
朱永平 毛水生 陈利华 颜洽茂 李俊伟 汪定焓 楼策英 姒健敏
|
|
26
|
植物生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二
|
喻景权 叶庆富 朱 军 赵建明 肖亚芹 陈学新 祝水金
|
|
27
|
浙江大学”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高层次管理学类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二
|
王重鸣 卫龙宝 王瑞飞 楼程富 吴晓波 孙建平 胡旭初 宋国民 李小东 谢小云 沈 燎
|
|
28
|
数字地球背景下的地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改革
|
二
|
陈汉林、程晓敢、郑爱平、沈晓华、杨树锋
|
|
29
|
研究型大学”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二
|
颜洽茂 谢桂红 金娟琴 楼程富 金蒙伟 姒健敏
|
|
30
|
创建资源共享、学科交叉的贯通式创新实践培养模式
|
二
|
潘晓弘 顾大强 叶 敏 周继烈 洪荣华
|
|
31
|
以“三农”科研平台为支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
二
|
黄祖辉 钱文荣 阮俊华 郭红东 徐旭初 张栋梁
|
|
32
|
本科生荣誉学院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二
|
陈 劲 吴 健 应伟清 周永明 钟蓉戎 金一平 姒健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