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专栏
简讯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简讯专栏
“机器人大讲堂走进百所高校·浙江大学站协作机器人专题”活动成功举行
时间:2021-06-07 来源:思政办 编辑:lintianyi 访问次数:108

5月14日晚19时,由浙江大学控制学院、立德机器人服务平台(机器人大讲堂)、艾利特机器人联合主办的“机器人大讲堂走进百所高校·浙江大学站协作机器人专题”活动,在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117会议室举行。活动以“协作机器人如何赋能产业升级”为主题,邀请高校教授、企业主管,以主题报告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向同学们分享真知灼见。浙江大学控制学院副院长侯迪波,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机器人实验室主任熊蓉,东南大学电气仪器控制学部主任、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爱国,艾利特机器人董事长&CEO曹宇男,立德机器人平台CEO潘月,艾利特机器人副总裁吴非,艾利特机器人技术及产品副总蔡嵩林等学校和企业嘉宾现场出席了本次线下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6071559013.png

首先,侯迪波老师、熊蓉老师、曹宇男先生先后致辞。侯老师和熊老师希望同学们借此机会多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开拓视野。曹宇男董事长对控制学院机器人实验室的设备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增进对艾利特的了解和认识。

微信图片_202106071559012.png

东南大学电气仪器控制学部主任、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爱国教授作了题为“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研究及应用”的报告。他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多维力传感器的定义、测量方式、关键问题、典型结构和关键技术,同时展示了他的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分享了多维力传感器在航天、医疗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最后宋教授还展望了未来多维力传感器的发展,认为它应该是“傻瓜式”的,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更大的便利。

图片1.png

艾利特机器人技术及产品副总蔡嵩林带来了题为“协作机器人”的报告。他首先明确协作机器人是一种工业机器人,简要介绍了协作机器人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在前景展望中,他指出协作机器人在应用上具有“长尾效应”,并从安全、交互、协同等三个角度介绍了协作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此外蔡副总还介绍了艾利特协作机器人相比于其他同类机器人的特点和优势,并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交流互动。

圆桌论坛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常务副主编王伟主持下顺利开展,熊蓉教授、曹宇男董事长、吴非副总裁以及立德共创服务平台潘月博士上台,与现场观众进行了问答交流。

微信图片_202106071559014.png

微信图片_202106071559015.png

针对现场提问到关于疫情带来的思考,吴非对此感触颇深。他透露,2020年受疫情影响,二月份的业务几乎停摆。但在复工复产后,许多原先犹豫上线自动化项目的工厂,例如在浙江当地企业,需求迅速爆发。为了满足短时间内暴增的需求,许多工厂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大规模招人,又必须满足产能。因此不少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型企业在疫情后迅速开始尝试机器人,以此来解决疫情后的人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的困难。同时,在餐饮、食品以及酒店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机器人的身影,并获得了许多正向的使用反馈,使得疫情后对于机械臂的需求整体上升。

针对现场关于中美贸易争端对机器人行业影响的问题,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专家组专家,熊蓉教授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机器人研发采取了技术和人才上的封锁,导致一些关键零部件不能进口,产品也难以向美国出口。熊蓉强调,“十四五”规划中针对重点研发专项部署了“自立”和“自强”两项工程,目的就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国产高端装备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她还指出,浙大在源头性创新上还有待加强,希望同学们未来能够取得突破。

在回答从人工生产线直接过渡到全自动机器人生产线的问题时,熊蓉教授表示,目前机器人生产线的夹具选择、工艺实现过程规划等环节还需要人的参与,如何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让机器人拥有一定的“经验”,是自己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熊蓉指出,如何用好机器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中国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人才断层;她希望同学们将来可以投入到用好机器人的研究实践中去。

图片4.png

此外,四位论坛嘉宾以及蔡嵩林副总还就艾利特协作机器人的优势、机器人大讲堂在推动高校对机器人行业的了解上发挥的作用、艾利特在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柔性工厂的刚需性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曹宇男董事长在论坛上对控制学院的研究动态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片5.png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系列活动圆满结束。机器人大讲堂走进百所高校·浙江大学站协作机器人专题活动的成功召开,为机器人领域不同方向的专家学者和企业提供了一次互相交流的机会。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可以增进对协作机器人如何赋能产业升级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学习科研添砖加瓦,共同促进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