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成为了世界性的热点研究领域,深入了解企业中的生产问题和实际需求非常有必要。为此,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校友,曾长期担任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的郭朝晖博士应工业控制研究所刘山老师之邀,于5月15日下午回到母校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场题为“智能制造的企业视角”的专题讲座。
阴雨天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前来聆听校友讲座的热情,偌大的教九101报告厅少长咸集,座无虚席,不仅有110余位同学参加,更有10余位校友、老师专程赴会。
郭老师的讲座幽默而富有激情,行云流水而引人入胜,从创新的道理、智能的概念、企业的应对三个层次来讲解他眼中的智能制造。郭老师指出,我国学术界对智能制造存在认识的误区。现实中成功的智能制造原理并不深奥,算法未必先进,案例也容易理解,实用而有效的技术往往简洁而高效。而复杂,先进的智能新技术要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前提,是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在制造生产中,现实可行比理论正确更重要。成功的创新不仅要越过技术成功的河,更要越过经济成功的鸿沟。
郭老师说,智能制造绝非是“人工智能+制造”,这个领域博大精深,制造企业智能化,要首先能做到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要快速处理故障。其中,“协同”是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把局部的智能,扩展到全局的智能,这需要共享人力、物力资源,要重复利用好处理问题的流程与方法,采用ICT技术帮助完成协同。
郭老师强调,技术上可行的智能,要以人为核心,发挥人的特长,利用人的知识,弥补人的短处,专注人的盲点。因为任何复杂的问题,人类几乎都有办法,而采用数字化方法,几乎总有改进空间。
郭老师深入讲解了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战略与切入点,通过越南儿童营养问题的故事和钢水双命中率问题的例子,提醒我们智能技术只是实现目标的方法之一,不是所有问题都是技术问题,还可能是管理问题,在智能制造转型中,我们要重新定义人机关系,定义管理和控制的关系,实现平衡协调的发展。
两个小时的报告酣畅淋漓,极大地扩展了大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视野。郭老师热心地为同学和校友们解答了问题,提醒同学们学习技术,思考问题一定不能浮于表面,最重要的是要深入问题本质,而且要多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本次校友讲座也是浙江大学学生智能工厂创新俱乐部承办的科技创新讲坛活动,本社团致力于聚集培养智能工厂科技创新人才,为浙大智能制造事业贡献力量。请感兴趣的同学持续关注。
浙江大学学生智能工厂创新俱乐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