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控制学院的同学们在欢度佳节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学院退休老教师。为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充分体现学院对离退休老教师的关怀和感念。控制学院学生党员和仁爱助学金获得学生以及志愿者于6月9日前后开展了“情系恩师,爱在端午”的离退休老教师探访工作。本次活动在响应“两学一做”活动号召的同时,为老教师送去节日的祝福,表达学院师生对他们的感念关怀。
第二组的同学们分别于9日早上和下午,10日早上带着饼干和水果等物品来到王景美、李海清、乐嘉华和黄祯地老师家中进行探访,与老师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了解了老师们的生活状况以及身体健康情况。老师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示非常的欢迎和开心,嘘寒问暖之际,老师们跟我们讲了很多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控制学院的发展历程。黄祯地老师讲述的求是村老教师的“化疗”(话聊)活动,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追新求进,乐观活力的求是村老教师团队;乐老师还给学院在之前的各类活动做出点评,有肯定有期许,表示了他们对学院的牵挂。同时各位前辈也鼓励同学们专心求学,继续传承求是精神,不端完善自己,做更合格的“浙大人”。 在8日,第二小组的同学们来到控制学院老楼办公室看望赵莉老师。赵莉老师目前仍在学院工作,负责校友联络工作。赵莉老师热情、和蔼地与我们畅谈良久,她认为,校友是每一位控制学子的宝贵资源,也是大家日后走上社会后相互帮扶的“亲人”,希望同学们毕业后仍能始终不忘控制情深,以作为一个控制人而感到自豪。同时,赵莉老师还特别指出,若同学们在举办活动时有所需求,可以帮忙联系相应的校友来为大家分享经验或提供资源。
第三小分队来到工控老楼304,王树青老师的办公室。虽然老师年纪已经很大了,但王老师看上去神清气足,一脸祥和的笑意更是让人倍感温暖亲切。看到我们来了这么多同学,老师既惊讶又高兴,非常热情地说要多搬些凳子进来。王老师是学院里的老教师了,通常来说,这个年纪的老教师一般都已经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了。但是在端午节这一天,王老师却还在学院的办公室里工作,当然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要进行老教师走访活动,更重要的是,是出自于老师对控制的热爱。王老师和我们介绍说,他现在还在做编书工作,现在已经编完大部分章节了,说到这些,老师脸上尽是自豪的笑容。虽然老师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但老师依然保持着接触和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在我们分享完最近学习的课程后,老师意味深长地和我们讲起了科学技术的变化史,新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取代旧技术,现代的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在了解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中不乏英文教学后,王老师表示非常支持英文教学,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就是在平常生活中运用它,然后和我们说起了他学习英语时的一些小故事。
第四小组的同学们出发前往位于滨江的中控集团看望王建军老师。王建军老师虽然已经从学校退休,却依然坚守在企业岗位上。王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介绍了中控集团目前的基本情况。王老师认为目前国内制造业正是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有能力有远见的年轻学子共同努力,推动传统工业向高端制造和精密制造发展,希望我们能够在专精于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眼界、增长经验,成为未来行业的领军人物。另外,王老师也鼓励我们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当中。
看望老教师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与老教师交流、沟通的便捷平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学院的老教师们,作为学院多年建设和奋斗历史的见证者,是控制学院以及学院全体同学的宝贵财富。虽然见面的时间很短,但聆听和交流的过程却让每个参与者都手破良多。同时,学院也通过该活动,表达了对学院老教师的关爱和尊敬之情,为老教师们退休后的生活带去一丝青春气息。通过本次活动,不仅为老教师们送去节日的问候,让他们度过一个温暖的节日。同时,也让参与慰问活动的同学们收获颇丰,参加活动的祁同学表示“老教师们艰苦的求学经历,给予了他们严谨的求是精神,崇高的治学树人之志。我们在感恩他们的同时,更应该认真学习他们朴素真诚的精神,在学业和今后的生活事业中都能以他们为榜样。
最后,在这端午佳节,衷心祝愿控制学院全体老教师、在岗教职工以及全体同学佳节快乐,身体健康!
附:部分学生走访感言:
曹东瑜:本次我走访的沈平老师,57年进入浙大化工自动化专业学习,到今年已经退休20年。谈起学院的同学,沈平老师一直赞不绝口。交流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老教师对我们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在此行为沈平老师送上端午祝福的同时,也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地享受晚年生活。
刘丹丹:今天去了李海青老师家拜访,为她送上端午节的祝福。虽然李老师今年82岁了,但看上去气色依然非常好。她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还特意为我们准备了零食小吃。李老师是控制学院的元老级人物,当年参与了学院的创建。交谈中,李老师亲切的询问了我们的专业、导师以及科研情况,鼓励我们好好科研,为工作认真准备。李老师还跟我们聊起了生活情况,从聊天中我们得知,李老师有一个女儿,定居美国。虽然女儿不在身边,但平时经常会视频,女儿很关心父母。李老师平时爱好看报纸,每天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她说虽然老了,但一直关心国家的发展。对于国家今天的成就,她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她经历了国家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繁荣富强的整个过程。在与李老师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李老师这一代人对国家深深地爱和期待,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穆志洋:叶振国老师介绍说工作期间自己主要负责一些行政工作,读书期间的同学不少都留在控制学院任教,随后又聊起了家常,谈到自己的子女们忙于工作虽然都不在自己身边,但是都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言语中透露着欣慰和自豪。
王湛:今早我拜访了我院陆水均老师,给老师送去了节日祝福。陆老师是一个开朗乐观的老师,他热情的招待了我,并且和我聊起了当年在控制系的时光。谈起过往的种种,陆老师脸上充满了欢乐。陆老师当年主要是做有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作,他从自己做项目的经历中,回顾了他在浙大的时光,同时也不断地鼓励我要努力学习,并且要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邓璐妍:1、王泳涛老师说他退休十五年了,那有七十多高龄了吧,但是他声音洪亮、气色红润、思维特别快、走路还能带着跑,是一个充满精气神的老人儿。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兴致高昂。
2、他说起他们那一辈人的计算机技术都是自学的,自己捣鼓、自己查资料、没有人教、没有网络可以查、甚至没有教科书,只有影印材料。从电机系本科毕业,刚到化自工作那会,王老师接到一个任务,要去北京把一台计算机运作起来,那个时候的计算机还是晶体管的,一台计算机有一张餐桌这么大,那台计算机也就只能实现加减乘除和积分微分计算。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机器,一无所知,好在机器还没完全出厂,于是提前拿到说明书的他就赶紧开始学习,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在暂住在北京某个工地上的时候,苦啃那些资料。
3、他说起现在计算机普及了,2000年之后,网络、互联网发展起来,学生们就在学校以软件学习为主,更多学生不愿意去接触现场生产的活了,这有好的一面,但未必全是好事。他们那一辈人的大学生所学完全是为实际生产服务的,学生能得到很多锻炼。比如某个工厂有个项目遇到技术难题,向高校求助,他带着学生就去了,他指导几个学生,一个学生指导几个工人。他说那个时候每个人都非常有干劲,举了一个女学生的例子,一个工人在塔上需要这个学生给他传一个4寸的扳手,这个女学生不知道4寸是多长,没有概念,于是把所有的扳手一股脑全背上去了,很重很重的一袋,当时在场的同事也都笑了,为这份无知却诚恳的工作态度。
4、另外,他说在做项目过程中,遇到难题很正常,但是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肯钻研。有一次工厂里有一台仪器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他不懂,学生也不懂,于是就硬着头皮读说明书,慢慢读,慢慢尝试,终于把它攻克下来了。他说遇到以前的同学,他们可能在不同的专业,有的去搞原子弹了,但他们也都一样,在去搞某项项目之前,很可能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也没什么所谓的“专业不专业”,就是凭着一份胆量和一份热情,国家需要他们去搞,他们就去搞了,踏实勤恳,不会想那么多。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多明显的专业界限。
刘袁龙:探访当天黄承祉老师临时外出不在家,我就和师母交流了一下。令我佩服的是,黄老师虽然70多岁了,但仍然坚持上班,老当益壮,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外,老两口平时在小区里养了很多花草,并与邻居共享果实,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我们学习。
吴锐:没有实际经历过人所评价的历史的功过往往都不够深刻的,历史的曲折很多在于人类的健忘,个人的曲折很多在于记得却不愿总结。
马信达:虽然王骥程老师患上阿茨海默症,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看到我来拜访他,老师依旧高兴地与我握手,询问我的学业情况,可见深深地师德已经烙刻在老师脑中从未落下。在和王老师妻子李国珍老师的交流中,谦虚的老师总是说他们两口子没什么科研成就,然而一部部学科著作以及海内外杰出学生的祝福让我不禁赞叹老师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至今还记得早上李国珍老师问王老师一连串问题后王老师的回答:我跟着你走就好。衷心祝愿即将钻石婚的二老能够健康快乐地携手度过晚年~
汤雪萍:今天去拜访了王静煦老师夫妇,两位老人都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但依然很开朗健谈。王老师这一辈人经历了国家的很多历史性的时刻,王老师觉得教育对年轻人非常重要。
李硕:值此端午节之际,很荣幸拜访了在分析化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金钦汉教授。金老师年过七旬,但身体硬朗,精神抖擞,热情地招待了们。谈起自己的科研历程,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尽心尽力,让吾等后辈佩服至极。
文:余怡颖/吴骞/汤雪萍/韩瑞晶 等
图:王中豪/洪宁/李林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