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专栏
简讯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简讯专栏
分享交流,携手前行——智能交通系统科研小组与建工学院交通工程课题组交流活动圆满成功
时间:2015-05-25 来源:研究生思政办 编辑:yjssz 访问次数:335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加强跨学科交流,如何利用好我校的多学科优势,是我们控制学院科研小组一直关注的问题。智能交通系统(ITS)科研小组秉承“在传承中夯实基础,在创新中砥砺前行”的科研理念,注重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分享,依托实际需要开展优质论文剖析、文献管理、科研软件使用等一系列活动。近期,考虑到内部交流范围小、思路窄等问题,初次尝试开展跨学院的交流活动。通过一些渠道获悉,浙江大学建工学院交通工程研究所王殿海教授课题组(以下简称“交通工程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组织与交通控制、视频检测、交通信息、交通规划。近年来,因研究方向相似,由王慧教授主导的ITS实验室与其多有合作。在双方课题组导师的大力支持下,经双方学生自主协调安排,交流活动定于518日下午2在紫金港安中大楼会议室开展。在活动开展前,双方学生共同组建了QQ交流群,形成了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18日当天中午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也未能阻止ITS科研小组前往紫金港的步伐。来到安中大楼会议室,ITS科研小组一行人得到了接待方热情的款待。在具体交流活动中,首先由ITS科研小组季学斌组长对组内师资力量、人员构成、科研成果、就业方向等概况进行介绍。随后,交通工程课题组付凤杰博士也对其自身科研队伍情况进行了系统性地展示。通过观摩交通工程课题组的展示,ITS科研小组的同学们发现尽管研究的领域同属智能交通,但侧重点差异较大:ITS科研小组依托控制科学,以仿真平台为基础,关注于交通控制和预测,面向未来;交通工程课题组借助交通背景,以实际检测为基础,关注交通流模型的改进和特性分析,回归本质。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随后,ITS小组的周斌和李柏同学先后对自己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具体展示。周斌同学分享的是基于车联网环境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技术,李柏同学介绍的则是自主驾驶中基于精确模型的行驶规划技术。对方交通工程课题组对周斌同学的研究内容相对熟悉,因此深入地、坦诚地提出了一些建议,甚至是质疑——然而,这正是交流的真正意义所在,毕竟大家舟车劳顿冒雨赶赴紫金港不仅为了展示自己或流于形式,而是为了在交流过程中有所进步。李柏同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对方课题组不甚熟知的微观的交通系统,因此未遭到预期的“批判”,对方几名研究生对其采用的大规模优化技术以及某控制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双方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会议结束后,同学们对双方兴趣焦点问题的研讨仍在继续,建工学院的一名高年级博士生在研讨之余甚至兴奋地表示将在五月末适时回访ITS科研小组。

本次科研小组活动依托控制学院团委春夏季学期科研小组“他山之石,可以聊聊”主题活动开展起来。在活动整个运作过程中,一切均符合科研小组本身的需求:简单地讲,如若没有此次春夏季主题活动,ITS科研小组仍将赶赴建工学院与对方的课题组成员切磋交流。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活动本身的现实意义,即便是没有双方导师参与,出席交流会议的同学仍占双方课题组总人数的95%之多!在交流活动结束后,双方成员决定将此模式严格制度化,定期沟通,加强两个课题组的联系和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刘畅、李柏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