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号下午,浙江大学物联网俱乐部联合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园组织的“体验智能农业,拥抱物联网时代”长兴农业站参观调研活动顺利举行。此次活动是为了向同学们普及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增强大家对物联网领域的了解。本次活动共吸引了来自控制、机械、动科、农生等十余个院系72名同学报名,在综合考虑大家的积极性和专业性相关性之后,共有44名同学参加了本次对长兴农业站的参观调研活动。
14号中午12点40,一辆校车载着本次参加调研活动的同学从浙大紫金港校区按时出发。在车上,来自动科院的徐宁宁同学首先分享了自己对动科专业的认识并阐述了物联网在动科领域的应用前景。拥有两家店面的优秀创业代表刘创同学则根据自己的创业经验分析了他认为在智能农业创业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生动而又接地气的分享在引来大家阵阵掌声的同时,也让原本乏味漫长的行车时光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悄然而逝。
下午两点,校车准时到达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园位于长兴县泗安镇的农业基地,负责本次调研接待的孙老师在基地门口热情地迎接了同学们。孙老师首先带领大家来到农业基地展览大厅,墙上一排排关于智能农业的展板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现代化大棚、植物工厂等富含高科技的智能农业设施让孙老师在讲解它们时被同学围得水泄不通。
在了解智能农业基本信息之后,孙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植物工厂,实际感受智能农业的巨大魅力。长兴农业基地的植物工厂面积800余平米,规模上在全国屈指可数。该工厂采用全封闭式管理,由中央控制系统来控制环境的变化,尽可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因为隔绝外界干扰的需要,同学们只能隔着厚厚的一层玻璃来窥探植物工厂的庐山真面目,但这丝毫没有降低大家想要了解它认识它的热情与积极性。相反大家向孙老师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例如植物工厂的产品是什么?怎么保证工厂的植物营养液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工厂的成本如何控制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孙老师一一耐心地解答道:植物工厂目前主要的目的是进行智能农业种植的研究,为以后大规模的推广积累技术储备。选种的作物是生菜,生菜由于生长快、抗病毒性强等优点成为当前较受欢迎的一种研究种植作物。每斤生菜的成本是7元钱,电费是其中的大头。植物工厂的营养液每周都会检测其中各种离子的浓度是否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大概每半年需要更换一次营养液。
为了弥补大家不能与植物工厂亲密接触的遗憾,孙老师接着带领同学们来到了现代化联栋大棚。一进入大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由蓝色板构成的三角形斜坡,各种植物郁郁葱葱生长在斜坡上,与大棚外面一片肃杀的枯枝败叶冬日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孙老师揭开斜坡上的一块板,大家才发现其实里面另有一番天地。斜坡内部除了有几根带喷头的管子外都空无一物,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充满了泥土。孙老师介绍说这是先进的气雾立体栽培技术:蓝色板搭成的三角形斜坡构成一个密闭空间,由该空间底部的管子带来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液,并通过管子上的喷头将营养液雾化充满整个密闭空间供给植物的生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消耗还可以避免重金属污染等诸多问题。
在同学们对气雾立体栽培的一片赞叹声中,大家顺步来到葡萄种植大棚。该大棚采用根域限制栽培种植,由密布大棚的传感器来监测整个种植区域的水肥情况,传感器采用无线传感技术与中控系统相连。中控系统能够根据监测结果实时控制大棚内环境的变化,最大限度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不知不觉中,一个半小时的参观调研结束了。同学们抓紧拍照留念的间隙围住孙老师继续交流。最后在校车喇叭的再三催促中,才依依不舍与孙老师挥手告别。
回到学校已经是华灯初上,此次调研虽颇为奔波劳顿,但同学们都表示通过此次调研参观对智能农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投身物联网浪潮、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热情与抱负。
浙江大学物联网俱乐部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