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晚控制系研会文心沙龙第二十五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学长的国奖路交流会在工控所新楼211举行,此次文心沙龙邀请的嘉宾是控制系邵华杰、张明明和赵越三位师兄。三位优秀的师兄们结合自己的科研和生活经历与到场同学进行了分享交流。
首先分享自己经历的是邵华杰师兄。他担任控制系研究生1105班班长兼任团支书。硕士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E+H奖学金、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三好研究生、校优秀学生、优秀研究生一等奖等荣誉。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处理等。以第1作者在国际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 (TPDS),(影响因子IF=1.71)发表SCI论文一篇,还有2篇SCI 论文(第1作者)在审稿(影响因子均在1.76以上);此外,在国内外EI期刊发表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已经公开。协助导师编写《无线传感器网络》教科书一本,获得国家十二五规划“物联网在中国”优秀丛书。邵华杰师兄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了怎样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研究方向后应该怎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科研上的突破。邵华杰师兄建议大家要多看论文,以提高自己对某一领域的认识,并介绍了对同学们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论文类型,如IEEE Transactions。师兄说,一旦完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就可以有很多想法出来。
接着出场的是张明明师兄。读研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浙江大学仁爱奖学金、2012杭州国际马拉松全程证书。科研方面,国际顶级SCI期刊(TopSCI) 《Chemometric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上发表文章1篇,现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正式发表;国际SCI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同样以第一作者身份正式发表论文1篇;已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涉及工业数据的分析、预报、优化等方面。张明明学长介绍了自己的科研经历,着重强调“多看、多想、多记,及时沟通、交流”,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张明明学长主要研究模糊算法,强调了编程能力的重要性。
最后,赵越学长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赵越学长本科专业为八年制医学,因大三时参加“中控杯”仿真组比赛与控制系接下不解之缘,最后毅然放弃医学专业,考研加入控制系的大家庭。2012年起担任小型组机器人足球队队长,获得了2012年RoboCup世界杯亚军和2013年RoboCup世界杯冠军;现申请专利一项,发表EI一篇,并有一篇SCI在投。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明了方向选择的重要性,他建议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理想和目标来选择方向,把自己想做的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相结合,不要做无用功。接着又介绍了学术积累和工程经验的平衡关系该如何处理——加倍努力,让自己的效率变高,投入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己主动为自己加压来提高效率。
交流环节邵华杰学长首先介绍了SCI与EI论文的区别及以深入研究理论为侧重点找到写SCI论文的切入点的方法。赵越学长分享了如何找到从工程设计到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最开始可能只是利用工程经验,稍稍深入些就可以通过研读论文和思考来形成自己的想法。而这些研究过程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会非常顺理成章。随后,邵华杰学长又分享了自己曾经在研究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他曾用九个月的时间推导一个数学问题,并最终根据推导结果撰写论文一篇。这个经历让邵华杰学长认识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张明明学长也就“科研难题”这一话题与我们做了分享,介绍了自己对于科研遇到瓶颈时的经验,即换种思路,多交流,甚至可以和所读论文的作者进行交流,一些学者还是很乐意和我们进行交流的。对于研究生科研时间表,学长们则建议,研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多听学术报告确定目标,然后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研二之后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独到见解。
通过这次活动,大家对科研和研究生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优秀的学长们身上学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活动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取得圆满成功。
控制系研会供稿